圓形監獄Panopticon

十八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(Jeremy Bentham)1785年發表「圓形監獄」Panopticon的理論,它的建築結構是,牢房繞著圓圈外緣而建,所有的房門都面向圓心(請參考照片)。中央台為一塔狀建築,就建築在圓心之上,圓形的監獄建築讓受刑人認為自己隨時被監視,最後便逐漸內化於本身,形成約束受刑人的力量來源,邊沁認為其力量甚至大於監視者當面所進行的監視。圓形監獄(Panopticon)一詞源自希臘文,語意為"無所不見的地方"(all-seeing place) ,其基本概念是,人犯看不到監視者,因此不必一直戒護,由於人犯始終疑惑自己被監視,因此一個監視者即可監視所有犯人,作用類似於現代的監視器,在舍房或工場裝上一支監視器,受刑人多會因此認為自己是一直被監視的狀態。邊沁描述它為「一種新的監視形式,其力量之大前所未見」(a new mode of obtaining power of mind over mind in a quantity  hither to without example)。

邊沁的靈感取自巴黎的一所軍事學校,建築物被設計用來易於管理學生,而邊沁的弟弟塞繆爾(Samuel)想出其設計原型,邊沁再加入一些挑起人際互信的技術安排。事實上,許多人認為,他的構想已成為現代監獄的建築藍本,例如放射狀型的監獄概念即是如此而來的。

周圍外側設有許多房間,外壁開個小型窗戶,內側為拱型鐵柵欄,以圓形走廊相連,中央有一高塔,高塔的屋頂為一片玻璃,塔內許多窗戶可監視所有的房間,針對每個房間,都設置有通話軟管。邊沁最初設計為獨居房,不過因為建築費用過高,於是設計出六到八人的雜居房。

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前,監獄是以傳統的懲罰方式來管理,犯人集體關在黑暗潮濕的土牢,每個犯人都銬上手、腳鏈,以防逃跑,基本上當時的處罰以"折磨"犯人為依據,當時監獄逃犯層出不窮,犯人由於每日被關在一起的原因,逐漸形成一個監獄的次文化社會。法國大革命之後,社會經由革命的改變逐漸發展成重視人性為訴求,圓形監獄概念顛覆了傳統,也便利現代的監獄管理,通常只要簡單的兩個人,就可360度的監看所有牢房,而且因為建築物巧妙利用光線以及兩面鏡的設計,牢房裡的犯人並無法知道是否正在被監視著,這樣的設計下,讓每個牢房有足夠的光線以及視野,被視為"充滿人性化"的設計。 且因為每間房都被牆壁隔離的關係,杜絕了以往傳統牢房容易產生犯人集結犯人、或集體脫逃、違規的行為。現代社會學宗師之一的Michel Foucault指出:「圓形監獄Panopticon 與傳統監獄相比較,雖然不再見到廢墟式的土牢,以及骯髒且不堪入目的人體折磨,但取而代之的是更殘無人道且巧奪天工的牢房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矯正署 的頭像
    矯正署

    各地監獄建築欣賞

    矯正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